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2024年9月22日,距我国第一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过去了4年。4年来,我国在减碳、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都在不断提高,碳交易体系越来越完善,新能源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3亿千瓦,同比增长14.0%。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5亿千瓦,同比增长48.8%,占总量比例约24%,将近四分之一;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
而在2020年年底,太阳能装机容量是2.5亿千瓦,风电是2.8亿千瓦,足见增长速度之快。近日,全国碳市场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在内,碳交易将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鸿碳伟业(上海)能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专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两个履约季的实施,碳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在又确定了未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纳入的路径和方法,碳交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预测:“到2050年,核电占的比例会非常大,按照我们的研究,核电发电量占比可能会达到28%左右,化石能源发电会下降到10%以下。”
清洁能源占比提高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崛起,有目共睹,其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
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同比增长23.5%,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
也就是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已经能够覆盖第三产业或者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场也在积极稳妥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202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目前已覆盖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2024年9月9日,又有三个行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即水泥、钢铁、电解铝。这意味着,全国碳交易将把碳排放大户纳入在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热情高涨。
中国绿发在华北、西北等资源富集省份开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在建、运营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
以新疆地区为例,在尼勒克县,中国绿发开发了4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该项目包括320万千瓦光伏及80万千瓦风电,每年可提供80亿度清洁电力,可节约原煤229.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26.60万吨。
据了解,今年5月28日,尼勒克首期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
传统能源电力企业也在抢滩新能源。如国家电投在风电、光伏、氢能、核能、水电等领域都有布局,且清洁能源已占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底,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总装机规模达2.37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69.89%。
中国煤炭龙头神华集团也在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公司董秘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积极参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主业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用好用足‘3060’双碳目标下的政策条件。‘十四五’期间公司计划投资50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装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新技术亮点纷呈
新能源技术突破也是日新月异。
以光伏为例,传统的P型技术已渐渐被电荷载流子迁移率更高的N型所取代。电池片技术更新迭代更为迅速,2022年及以前,PERC技术是光伏电池片的主流,但P型单晶硅PERC电池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4.5%,2023年转换率更高的TOPCon技术异军突起,被业内认为是未来5年的主流。进入2024年,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BC、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等技术路线你追我赶,百花齐放。
中国绿发在液态空气储能、锂离子电容器、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等技术方面有较大突破。2023年7月,中国绿发自主研发并投资建设的青海省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在格尔木市正式开工。记者9月22日从中国绿发处获悉,该项目已成功实现倒送电。
2023年9月,中国绿发首台应用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的风电机组在甘肃瓜州干河口南北风电场并网试运行。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大幅提升风电场的弱电网运行能力及对电网暂态频率和电压的支撑能力。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鉴定评审。
另外,记者获悉,中国绿发国内首条全碳型锂离子电容器产品线成功投产,该产品在短时高频储能、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