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编者的话:“德国经济衰退中,外国公司正在收购德企。”德国《柏林报》近日报道称,德国公司正在向海外“迁移”,因为在那里看到更多增长机会。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收购也在增加。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称德国企业正在“大甩卖”。对此,德国企业、经济学者和民众有非常复杂的看法。
10月9日,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在柏林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联邦政府秋季经济预测。(视觉中国)
不少德国企业掌握在外资手中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介绍,目前德国已经具体落实的三大并购项目中,都是外国投资者收购德企。经过与德国聚合物生产商科思创的长期谈判,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10月初宣布,希望以包括债务在内的高达160亿欧元接管这家前拜耳子公司。科思创执行董事会和监事会表示支持该要约。
同样在10月初,德国中型能源服务管理公司Techem宣布将被美国投资公司TPG收购。此外,德国铁路旗下的物流集团德铁信可的出售已进入最后阶段。经过几个月的竞标,德国铁路公司将合同授予丹麦货运巨头DSV,计划交易额约140亿欧元。9月,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加入德国商业银行,并希望完全接管后者。
数据服务提供商LSEG最近计算出,今年前9个月德国公司作为买家或卖家参与的并购交易额达到惊人的111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9%。德意志银行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德国会有更多并购交易。
根据投资机构7Square和彭博社的数据,2023年外国投资者在德国的收购价值达472亿美元(不同机构标准不一),比2020年全年所有入境并购交易额高出近70%。同时,德国海外并购交易额已降至110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德国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寥寥无几。”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专家普遍认为,这些趋势一方面表明德国公司越来越吸引国际买家,但同时也反映出它们已经变得相对便宜。
德国电视一台分析称,就市值而言,德国公司占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的2%,比十年前减少1/3。超过一半的德国DAX指数(德国重要股票指数,该指数中包含有30家主要的德国公司)中的股票已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在一些公司中,外国投资者已确立了所谓的“锚定股东”地位,比如卡塔尔控股持有大众汽车17%股份、德意志银行8%股份。大股东可以通过监事会席位对公司行使控制权并在业务中拥有发言权。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这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抛售。”德国柏林经济学者阿尔韦德·凯塞尔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但要说“大甩卖”,还没有到达这种程度。现在德国企业的并购大多是无奈之下的举措,目的不是“抛弃”,而是让公司更好。许多公司仍旧由德国人管理,只是注入了新的资金。另一方面,德企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仍有吸引力。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隐形冠军”,在许多领域仍是技术领导者。
“大象转身”并非易事
“尽管如此,德国目前的经济气氛显得异常悲观。企业出售就像是股市中抛售,气氛是重要因素。”阿尔韦德·凯塞尔说,真正的问题是德国经济的紧张局势。德国联邦政府9日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还将萎缩0.2%,相比春季报告预测的0.3%增速进一步下调。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了0.3%。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将连续第二年陷入衰退。
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公司总部(视觉中国)
根据德国哈勒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7月至9月,共有3991家德国公司申请破产——这是过去14年来单季度破产数量最多的记录。研究人员解释说,上一次有4071家企业破产是在2010年第二季度,当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仍在产生影响。
“自2018年以来,德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一直持乐观态度的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不得不承认。德国中央合作银行经济分析师克里斯托夫·斯旺克告诉路透社,德国是“欧元国家的新问题之子”。更糟糕的是,德国经济缺乏创新意愿。科思创全球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认为,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完全是正确的一步,不仅可以让科思创保持增长,而且能让它走上快车道”。
“‘德国制造’结束了吗?”德国电视二台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把握脉搏》发出了这一疑问。纪录片中称,“德国制造”标签有被边缘化的风险。经济衰退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能源转型。虽然它承诺了生态效益,但也给关键行业带来了巨大负担。在一些城市,德国“去工业化”的威胁已经很明显。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包括创新能力衰退、投资不足、经济环境变化、债务刹车机制、研发不足等等。德国制造业在传统产业中的收益较好,导致企业倾向于维持现状,缺乏转型动力。这种保守的态度使得德国在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等新兴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家如中国、美国来说发展较慢。虽然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基础,但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要求德国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这也迫使德国车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以获取新技术并提高竞争力。同时德国的债务刹车机制限制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影响了对制造业的投资和支持。对传统产业的投资过多,对新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投资不足,导致德国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德国此前发布的一些报告也提到,核心问题是投资不足,希望动员社会资本,但经济界能不能挖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去投资是一个未知数。
郑春荣进一步表示,德企还面临着能源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决策和研发程序慢等问题,“大象转身”并非易事。
“企业没有护照”
许多德国公司计划在海外设立办事处。除了美国,中国也是热门投资地。德国电视一台称,自今年年初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德国央行统计数据显示,继今年第一季度投资达24.8亿欧元后,第二季度德企在华投资达48亿欧元。
据中国德国商会1月发布的《2023/20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这表明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先进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都是吸引德国企业增加投资的重要因素。 巴斯夫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百亿美元,打造一体化化工基地,这是该集团迄今为止在海外最大的投资标的。此外,还有德国宝马在沈阳、德国奥迪在长春、德国大众在新疆开生产线等。
许多中小企业也看好中国,并加大投资。德国自动化设备生产商Zimmer集团在位于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 (SGIP)金坛的新生产基地今年开业。江苏太仓被称为“德企之乡”。今年9月下旬,第16届德国“太仓日”在汉堡举行。当天,高端检测设备、消化酶、螺杆技术等7个合作项目以及中德汽车零部件跨境电商合作项目签约。
江苏太仓高新区德国代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落户太仓以来,已有500多家德国企业在太仓集聚落户。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苏州共有德资企业689家,主要从事机械、汽车制造业等行业。截至2023年6月底,苏州市对德国贸易总额为69.3亿美元。
“德国制造业的挑战在于数字化转型滞后,但其在化工、汽车、机械设备制造等领域有深厚基础。”郑春荣表示,面对这一挑战,德国企业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并寻求与中国等国家的企业合作,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竞争力。德国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如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等。
阿尔韦德·凯塞尔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经济停滞和结构变化自然也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但正像德国企业界常说的那样,“企业没有护照,决定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并不是企业主的国籍,而是该国是否对企业有吸引力”。他认为,非德国资本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外国投资者对如何利用德国的资源有更好的想法,那么最终也将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使当地企业受益。
许多德国员工对企业收购也持开放态度。在一家被中国企业收购的自动化技术公司工作的克里斯蒂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并购该公司后,投入巨大资金,帮助开拓市场。他认为,企业员工最关心的还是企业未来发展,以及自身就业前景和收入。
新浪科技讯11月11日晚间消息,近日,快手可灵AI正式推出独立...
本文源自:投资者网《投资者网》王健凡一场意外的仲裁,...
据上海发布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批准:吴伟同志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
登录新浪财经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证监会11月1...
智通财经获悉,特朗普计划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的政策可能会损害已经在劳动...